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,中秋节的起源与风俗传承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日子如此特别?为什么家家户户在中秋之夜都会围坐在一起,赏月、吃月饼,享受着温馨的团圆时光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中秋节的神秘面纱,探索它的来历和风俗,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。
中秋节的起源

中秋节,又称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八月节、八月会、追月节、玩月节、拜月节、女节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月的崇拜,至今已历史悠久。据史书记载,中秋”这一词最早记载于《周礼》。因我国古时的历法,农历8月15日,正好是一年的秋季,而且是八月中旬,故称为中秋”。另外,在一年四季中,每季分为孟、仲、季”三部分,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”。
中秋节最早的起源与古代的秋祀、拜月之俗有关。《礼记》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这里的夕月”就是拜月的意思。两汉时,中秋节以具雏形,唐时,中秋节赏月之俗始盛行,并定为中秋节。欧阳展(公元七百八十五——约八百二十七年)于《长安玩月诗序》云:八月于秋。季始孟终;十五于夜,又月云中,急于天道,则寒暑均,取于月数,则缠魂园,故曰中秋。”
中秋节的传说

中秋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,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是嫦娥奔月。相传,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,晒得庄稼枯死,民不聊生,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,力大无穷,他同情受苦的百姓,登上昆仑山顶,运足神力,拉开神弓,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,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,为民造福。
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,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,名叫嫦娥。后羿除传艺狩猎外,终日和妻子在一起,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。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,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。
一天,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,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,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。据说,服下此药,能即刻升天成仙。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,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。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。
中秋节的风俗

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,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秋节有哪些传统风俗。
赏月
赏月是中秋节最普遍的节日活动。中秋之夜,人们会在空旷的地方,如公园、楼顶,欣赏又圆又亮的月亮,感受其美丽和宁静。赏月时,人们还会边赏边聊,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故事。有时候,还会有一些民间艺人表演,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。
吃月饼
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,有着不同的口味和形状。人们会在这一天送礼赠亲友,表达团圆之意。还有一些地方有吃柚子、瓜子、苹果等的习俗。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,内含佳馅的食品,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。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诗句。
燃灯
中秋之夜,天清如水,月明如镜,可谓良辰佳景,美不胜收。为了点亮这等美景,便有了燃灯”以助月色的风俗。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。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。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。
猜谜
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,人们都聚集在一起,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,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。
玩兔儿爷
兔儿爷最早原本是人们祭月的对象,由泥制成,外型如人端坐一般,供人们祭拜;从清代开始,逐渐变为儿童的中秋玩具。
中秋节的文化意义
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崇拜,对团圆的渴望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中秋节的文化意义深远,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,感受家庭的温暖,珍惜与亲人的团聚时光。
中秋节也是一个充满欢乐和趣味的节日。通过各种传统